庐山纪念碑
2007年,庐山在小天池景区“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上修建了“庐山抗战纪念碑”。 关于“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来历,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陆军第九十九军,辖60师、92师、99师、197师四个师。军长梁汉明(1900~1996)系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星海,别字少辛,广东信宜人。父从农商,经济中等。峨嵋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毕业。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十二师少将副师长、师长。1938年6月授陆军少将。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第九十九军中将军长,兼第九十二师师长。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争夺战、第一至四次长沙会战诸役。1946年因苏中战役失利被撤职,转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第一师师长。同年10月到香港,后转台湾定居,著有《八十述怀诗集》等。1996年2月24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抗战以来,九十九军参加淞沪、鲁南、武汉(鄂南、南浔)、桂南及长沙(三次会战)、常德、长衡各会战,或沥血孤营,或横尸敌阵,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壮烈牺牲者逾数万。梁汉明1991年(当时已90高龄)从台湾给堂侄梁伯彦写信,信中回忆写道:“在抗战中,余任九十二师师长时,先后有十二个补充团的新兵调来,每团多则1200人,少亦700多,个个都是父母最疼爱的儿子,而到了前方参战,大多数为国伤亡。据余回忆,抗战八年中,我军官兵在前线阵亡的共达一万零四百余人之多。想到此种天伦之爱,午夜思之,余不禁潸然泪下也!”第99军抗战八年阵亡10400余名,这是多么巨大的代价!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时第九十九军驻扎九江。该军军长梁汉明、副军长甘清池及师长黄德保、朱志席等,共同决议,建筑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于庐山。选择建碑的地点就在庐山小天池山麓。这个地点,时任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在1926年12月4日曾把此地选择作为北伐军阵亡将士的墓地,并举行了奠基仪式。但奇怪的是,不知何故,虽然他总是来山,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蒋介石也没有再提起此事。时隔二十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下旬九十九军到九江受降并接替新3军防务。1946年4月至9月,梁军长命令日俘在庐山小天池建造九十九军抗日阵亡纪念碑,一以雪国仇,二亦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碑园入口离纪念碑约30公尺,有方形的双柱的石牌坊一座,横额“浩气长存”是军长梁汉明题写。自平地共有9级台阶。双柱的正面和后面都有对联一副“灵归庐岳,气壮天池”。“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碑身呈三角锥形,象征三民主义,顶上象一柄宝剑,直插云霄,。走过纪念碑再向右转,有大约100米的小道,就可以看见“烈灵台”也就是现在的望江亭,这里也有9级台阶,象征九十九军。碑座四方上刻有“蒋主席暨党国首长名流题字28幅及碑记”,目前收集到的残碑题刻为: “永壮山河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奉题庐山九十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蒋光鼐”; “九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 精忠贯日 艾靉”; “忠魂有寄 黄保德敬题”; 碑座正面题刻“精忠报国” 蒋光鼐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当时是战区副司令长官;艾靉当时任 92师师长;黄保德当时为60师师长。 这些题刻残碑现在都镶嵌在重建的纪念碑上。 1949年后,石牌坊、纪念碑和烈灵台建筑群完整保留。碑身上原有“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字样,已被“革命烈士纪念塔”所代替,上部加一个红五星。文革期间纪念碑被拆除;牌坊推到,后又错位扶起;“烈灵台”被改名为“望江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