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庐山山雄水秀,风景奇丽,蒋介石自从独揽中国军政大权后,到过不少名山,唯独选择了庐山作为南京之外的第二处政治中心棗“夏都”。其对庐山的钟爱,似乎超过了他对全国所有名山的情结。自1926年冬他上庐山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之后,感觉庐山这块地方,得天独厚,景色气候宜人,幽雅安静,印象极为满意,就热衷于这座“神仙之庐”了。每年偕同宋美龄以及国府军政要员必到庐山避暑办公。1932年夏天,蒋介石命令行政院政务处何廉负责,于5月31日日筹办行政院暑期迁移牯岭办公。从此,庐山就成为合法“夏都”,为世人所瞩目。
1926年冬,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这次有他的前夫人陈洁如和10岁的蒋纬国随行。九江至庐山莲花洞的公路上,一辆辆黑色的福特小车里,还坐着鲍罗廷、宋庆龄、张静江、汪精卫、孙科、谭延阖等人。到了莲花洞,即由坐车换坐轿而上。蒋介石此次登庐山,非同寻常,主要召集一批党政要员举行一次重要会议。此时 ,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了,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自然是身着戌装,戴着大盖军帽,军装上的武装带紧扎,足登高筒马靴,出现在牯岭人群中。这次他们下榻在东谷英租界的仙岩饭店,他在这次会议上利用北伐取得胜利的机会,企图改组南京国民政府,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势力,全面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为实行专治统治奠定政治基础。这次会议,蒋介石自然得势,与会者给了他丰厚的收获,这是他日后飞黄腾达的第一步,也是他结情庐山的起点。
1927年1月29日,蒋介石偕陈洁如再上庐山,这也是陈洁如最后一次。之后至1927年12月1日,40岁的蒋介石与29岁的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典礼。蒋介石便弃陈而换上宋于1930年12月13日,登上了庐山,住脂红路15号(现210号),这是宋美龄娘家赔嫁的房子。
1933年,蒋氏夫妇开始当上了“美庐”的主人。从此“美庐”辉煌起来,当时人称“蒋公馆”。“公馆”里设有侍从室、钱大钧为侍从室主任,后来增加了俞济时、陈布雷、林蔚等。蒋的下属工作人员不能称蒋的官衔,一律称“先生”,这是仿照孙中山的不成文的规定。
二
1928年到1938年期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之后,蒋介石的军政要员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坐镇庐山。实际庐山成了蒋家王朝的“夏都”。据载,从1926年至1938年期间,蒋介石在庐山策划召开全国性重要的军政会议,有11次之多,还不包括其他小型会议。通过这里的历次会议,他导演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他寻求统一各派武装力量的对策,武装壮大自己的嫡系部队。在这里,他指挥上海412反革命政变,策划宁、汉合作与桂系谋和。在这里他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倾尽全力策划五次“围剿”等。总之,蒋介石的重大决策和举措,都在这“夏都”里秘谋和出笼。
南京政府的要员们,在庐山也都置有自己的别墅、庭院和花园,庐山至南京的车、船及通讯都建有一条热线。为了完善“夏都”的各项设施,蒋介石于1935年下令行政院在庐山建起了有名的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大礼堂、图书馆),以解决召开各种大会和训练军官的场所。同时又于1937年7月,指令行政院办公厅在芦林筹建行政院暑期庐山办公厅,建筑项目分别有行政院办公大楼、文官处、外交部、内政部、军政部、海军部、财政部、实业部、交通部、教育部、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卫生署、大礼堂、医院等,总共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设计图纸及资金来源均已确定,唯因抗日战争爆发,局势紧张,致使这一工程作罢。(该项工程的设计图纸,《庐山续志稿》已收录在附刊中)。
三
蒋介石“围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屡剿屡败。为此,他决定对军政干部进行训练,首先于1933年6月开始,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初期设在庐山海会寺、白鹿洞书院。在这里建立一个大型的军事训练营地。并任命陈诚为训练团团长,罗卓英、刘绍行、柳善为团副。并聘请德、意、美等国的一批军事教官,帮助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原本1935年蒋介石拟继续兴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庐山军事训练轩。委陈诚为主任,叶楚伦、王世杰、陈立夫、张治中等32人为委员,陈诚随即制定训练大纲,规定训练团扩大训练范围,设党务、军训、政训、县政等8个组,分两期在海会寺训练。后因蒋介石去四川指挥反共军事,庐山仅办一期县长训练班。1936年庐山暑期军训团,部分迁至庐山传习学舍(今庐山大厦)继续举行,抽调全国师旅长以上人员(在“剿共区域部队调团长”以上军官)各省党部委员、专员、县长、警察局长、民政科长、教育局长到庐山受训,训练团分两期进行,每期4500人。其中北路军30个师的团以上军官,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为我国历史上罕见,在庐山更是前所未有。
此时,蒋介石经常驻节庐山,亲自为训练团规定训练方针、内容和方法,对每期学员讲话。提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训练方针。以后几年暑期又连续开办军官和党政人员训练班。蒋介石对每期训练班必到训话。1937年还将《中央日报》搬上庐山,出版《庐山暑期版”。
四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全面战争。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蒋介石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于当年7月15日特邀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先赴南京,后上庐山同蒋介石、张冲、邵立子、张治中进行国共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将《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提出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等政治主张。这时蒋介石虽然宣布了抗日自卫方针,但对抗日仍很动摇,幻想用和平法解决战争,把中共《宣言》搁置两个月后,才于9月22日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从而开始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同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全国各方面社会知名人士200多人参加的“庐山谈话会”。提出解决芦沟桥事件的4项条件,同时又郑重宣布“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次谈话,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欢迎,毛泽东及时评论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五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偕宋美龄登上阔别8年之久的庐山。庐山管理局局长组织了欢迎人群,在新路口至小天池路段,锣鼓喧哗,军乐齐鸣。这次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他所留恋的“夏都”,庐山此时又恢复了“紫禁城”的气氛。1947年和1948年,蒋介石从南京到庐山,频繁往返。一方面忙于军事部署,一方面与马歇尔、司徒雷登、魏德迈、美军援华顾问团周旋。《申报》1948年2月8日报道“主席去庐山目的为欣赏名山雪景”,蒋氏夫妇确实准时到庐山过年,2月9日正值除夕。各方人士前往“美庐”拜年络绎不绝,频繁召见党国大员们,共商大计,继续操作他的统治大权,雄风如故。在如此得意的同时,他仍感到国内局势的压力难受。没有召集大型会议,也无意到各处游览。到1949年初,时局极度紧张,眼看南京政府风雨飘摇,蒋介石心情很不轻松。此时,他站在“美庐”大门前,望着天空浮云,仰天长叹,庐山这个“夏都”已保不住了,此生难以再登庐山哎。此时他和宋美龄默默地想着,我们在“美庐”别墅里,先后住了8个头年(1933-1937,1946-1948),自然情有依恋。他们走到准备临别“美庐”的滕轿前,发愣地站了片刻,宋美龄指着轿旁的巨石上的“美庐”石刻说:“大令,这两个字真可爱哟,看来只有留给庐山作纪念了!”蒋介石略有所思。记起了当年(1926)应江西省主席李烈钧之邀,为《江西日报》创刊时题的一首诗,于是不无伤感地吟咏起来:
“贺《江西日报》诞生”呀!好革命的怒潮啊!呀!这掀天侧海的潮流,竟已仗着自然的力,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潮流是什么,是什么?不是绿的水,是红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们的血,已染红了庐山的面,鄱阳湖的口。这黑的墨,正伴着那红的血,向着长江的水流去。这新诞生的《江西日报》就是挟着这墨的力和着那血的力。一起冲向黄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呀!好革命的势力!
令蒋介石不能自释的是,这首诗为他的王朝覆灭,大厦将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怒潮和势力,将彻底冲决他的反动统治而获得胜利,作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