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庐山之家网 首页 > 庐山介绍 > 文化名山 > 正文
搜索

王羲之与庐山归宗

时间:2011年6月11日 作者:庐山之家网 来源: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点击数:

    郭本林 宋裕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号称“书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咸康(公元335年-342年)初年,奉命镇守江州(今九江)。公元340年,王酷爱匡庐奇峰秀水,择金轮峰下归宗(星子县境内)营建居舍,从此,他与庐山南麓的归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许多踪迹和故事。

      羲之石洞

      从星子县城出发驱车至归宗,沿山间小道步行三里许,转过一拗,便可见闻名遐迩的玉帘泉瀑布。瀑水从4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飞流直下,泻入碧绿深潭。潭中泉水,冰彻肌肤。潭西南附近,有一天然石洞,相传王羲之作江州刺史解职隐居后,时常出没此洞,或读书,或习字,故被后人称之为“羲之洞”。洞顶由一块稍倾斜的巨型岩石构成,三面巨石支撑。洞室约有10余平方米,洞内乱石块块,有的状如石凳,有的形似石椅,可坐可卧。洞外缕缕光线,透入静谧的洞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可谓是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书斋”。如今,已辟为归宗的自然景观。

      羲之养鹅

      每当读到唐·骆宾王七岁时作的《咏鹅》诗时,不由联想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相传,有一山阴道人欲想得到王羲之的墨迹,特饲养一群白鹅,并邀请王羲之前往观赏。王羲之爱鹅欲意买下,但道人执意不肯,只求王的墨迹。王听后满口答应,随即挥笔,将书好的墨迹赠与道人。之后,王赶鹅而归,在羲之石洞不远处的石镜溪,筑坝拦水养鹅。每日里,王时常观察鹅在水池中的各种形态,获取灵感,研习如何运腕能一笔把“鹅”字写活。如今,在庐山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鹅”

      字挂轴,就是王羲之的墨迹。这个“鹅”字,大如斗,活如徨,功力浑厚,世人叫绝。

      羲之喝墨

      有一天,王羲之邀请几位文友相聚。几巡酒后,文友们纷纷要求王书写“鹅”字。王带着几分醉意,兴致勃勃地一笔呵成,让文友们一个个目不转睛,拍掌叫好。正当落款时,王下意识地提起“茶端”,呷了一大口,弄得满嘴都是黑黑的墨水,文友们不由相视哈哈大笑,原来是王羲之书法时出神入化,误将墨端当作茶端,这就是后人传颂的“羲之喝墨”的故事。不久,经文友们提议,王在归宗凿池洗笔。池长10.8米,宽8.6米,名曰“洗墨池”。如今,“洗墨池”尚存,已成为庐山南麓归宗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羲之让地

      西域僧人达磨多罗周游天下后,欲在匡庐山南建寺,便找到时任江州刺史的王羲之,说:“匡庐灵秀,请让袈裟之地建寺,如何?”王见达磨多罗是名苦行僧,且又十分诚恳,便答应了。一天,王羲之约达磨多罗到金轮峰下择地。说来也怪,达磨多罗脱下袈裟往空中一抛,只见袈裟往金轮峰上飘浮,也许是太阳余光斜照的缘故,顷刻,空中出现一片袈裟形状的彩云,影罩一片山林。王想莫非是天象之意,便即时答应将彩云影罩的一片山林划归给达磨多罗建寺。可是,王的居舍却在其中。怎么办?王想了想,为兑现承诺,决定迁居让地。于是,王羲之解职后,便隐大于“石洞”。时隔不久,号称“中国禅宗第一人”的达磨多罗住持的寺庙建成,这就是“壮丽甲于山南诸刹”的归宗寺。如今,这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不时讲起羲之让地的故事。

责任编辑:庐山之家网 【 】【打 印】【关 闭】【发表评论

  相关关键词
 本文关键词:庐山文化名山
  相关新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