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人文圣山(十):变通
第十集解说词
变通
撰文/吴葆俭 于鹏 田岷 刘俊宇 樊小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徐霞客眼里的庐山
“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这些词语是距今三百九十二年前一篇游记中的几句话。它所描绘的是当时庐山山路两旁的景色,这条路是一条从石门涧上山的小路,被称作石门涧山道,没有人知道从何时起就开始有人从这里上山,但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沿路风景的确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
在先古名人游历庐山时所留下的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往往是以一种仰视的视角来描绘这座大山。陶渊明曾写道的“悠然见南山”和李白的“遥望瀑布挂前川”都是这种视角,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更能表现诗人对无法一眼望到庐山全景的感叹。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些伟大的诗人在描写庐山时会很少用一种俯视的姿态叙事抒情呢?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山体面积约282平方公里,其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西两侧山体多峭壁悬崖不易攀爬,南北两坡甚缓。其自东汉名扬海内之后,直至明初才真正拥有一条上山登顶的大路,这就是朱元璋为运送御碑所修建的九十九盘。其它的山路则都是此间民众上山砍柴、采药所行走的小径,崎岖陡峭不易前行。而那些古时来庐山游历的名人圣贤们,则多在山下或山间活动,很多古迹和寺庙也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很少有人登顶一览庐山全貌。
而自少年时便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伟大志向的徐霞客,则不同于其他文人墨客,探险与游历伴随他走过了一生。在延崎岖山路攀爬至大天池后,他又亦然登上了至今仍少有人涉足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并在其游记中记录了以下这些文字“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寥寥数语把庐山之巅风貌尽收笔下。
徐霞客的到来让庐山风貌第一次客观全面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如果说之前文人咏颂庐山多为写意抒情的话,那么徐霞客笔下的庐山则更多一些纪实的成分。他在游记中记录的那条为运送御碑修建的“九十九盘”在提及的时候往往只用“大路”这两个字代替。而徐霞客笔下的“大路”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崎岖难行,很多地方十分陡峭,甚至需要借助双手才能行进。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庐山那些掩藏在茂林与溪谷间的“小路”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庐山之路知多少
庐山它不是一座孤山,它是由90多座山峰环绕而成的,所以,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是这种群峰环绕的真实写照,因此呢,它在明清以前,山上没有太多的土著居民只有几座庙宇,上山的大部分是樵夫、药农,他们从四面、小道都可以上山,但那个时候不是严格的道路。他们自己顺着水沟,或者在丛林里寻找上山的路。那个时候没有严格的上山的路。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在徐霞客登顶庐山后的268年,又一个改变庐山命运的人来到了这里,他不曾看过徐霞客的游记,也没有拜读过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他到来的目的是要把庐山打造成宜居的山间别墅避暑之地,让更多的人居住在这里,而不是走马观花之后匆忙下山。但是要完成这一目标,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修一条路。因为如果想要建设此番浩大的工程,
那条当时山上唯一的“大路”——九十九盘,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这个在庐山修筑第二条上山大路的人就是——英国传教士李德立。
李德立所修的山路也是由人工开凿垒砌而成的,总长约九公里。他将路宽定为两米,以保证行走安全,行轿从容。这条现在已经成为山上山下人们健身登山的石头山路,就是自李德立来山上之后热闹了大约半个世纪的“莲牯路”。
莲牯路的修通,使得山居的适宜性大大增强。与行走九十九盘相比,简直是质的飞跃。从李德立开山到共和国成立,足有半个世纪,上山的人们,走的都是这条莲牯路。当年的莲花洞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抬轿业成了当地农民一项谋生的主要手段。整个民国时庐山的夏都时代,就是靠了这一条石头山路和一顶顶的竹轿,勾连起了庐山与世界的联系。
而改变庐山轿夫命运的是始自1951年10月的炸山的炮声。在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庐山的北山公路便开始修建,国家的新主人要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直达庐山,这在从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952年8月1日庐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车,全长35.6公里。汽车从九江行驶不需一小时即可直抵牯岭。庐山此前虽已有两条人工道路,却只是步行道。山高坡陡,路途遥远,致使庐山的日常生活,一直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而现在,一条畅通的车行道路,则完全改变了庐山人的生活。
贵族山变为大众山
在新中国,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了主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庐山不仅是避暑之地,它更是劳动人民的疗养之地。1953年,江西庐山疗养院成立。山上所遗留的一百多栋英、美、法、德、日、俄、瑞典等欧美别墅被改造成干部和劳动模范休养的地方。疗养院的院落散落在庐山东、西两谷。每年都有无数的模范们坐着大客车,欢天喜地地来到庐山。他们中很多的人都来自生产的第一线。庐山曾经只是他们的一个梦,而新中国得以让他们走入梦境。为此,庐山也由一个贵族的山一变而为人民大众的山!而这样的场景也成为当时庐山一道别样的景观。
位于九江市长江边豪华酒店的原址是“九江一、二、三招待所”当时由于全国来庐山疗养的人数众多,而庐山的床位有限,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疗养人员都在九江集结,然后统一分配,按时分批上山,九江也成了人们登庐山之前的集结地。这个现在看来有些凄凉的码头是那个时代所有九江人都熟知的地方,当时,熙熙攘攘的码头上人来人往。客轮载着游客在这里上岸,准备登临那座梦中的仙山。
1959年的夏天,一艘名为“江峡号”的轮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驶向九江码头。从船上走下的正是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此时,他要从这里开启它的庐山之旅,自此以后到1970年,毛泽东先后在庐山生活了137天。
当时的庐山,自从成了人民疗养胜地之后起,每年都有着新的变化。可称得上是山景宜人,设施完备。日照峰隧道在1953年即已开凿,令山南山北得以贯通。而新修的环山公路则把山上的各个街区和著名景点全部连接了起来。紧接着1954年,一道大坝横亘在芦林山谷之中,大坝拦住了汹涌而来的山水,庐山的人工湖泊,由此形成。山巅之上,除去流泉,亦有静水,这于庐山来说,又是一份莫大的惊喜。从此,峰峦相对之间,又与碧水相映。
这条涓涓流淌的小河名为长冲河,自1886年李德立在这条河附近租地建屋起已经过去了73年。
跃上葱茏四百旋
1959年的夏天,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要在庐山召开,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了庐山,而巧合的是他上山所居住的地方则正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居住过的美庐别墅,当时人们更习惯叫它180号别墅。
毛泽东并没有排斥这座老对手曾经住过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相反,他很喜欢美庐的环境,那首著名的《七律•登庐山》就是在美庐二楼的书桌上完成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在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看来,1959年的这次庐山会议应该气氛轻松些,因为当时的国内形势已经开始好转,他把这次会议称为“神仙会”。
原国民党军官训练营的庐山大礼堂,就是那次“神仙会”的旧址。从1959年到1970年的三次庐山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而每次会议则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当1961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庐山的时候,他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别墅——芦林一号。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别墅,坐落在庐山牯岭南面的芦林湖畔,依山傍水,林木掩映其间。与庐山其他别墅不同的是,芦林一号采用了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回字形结构,并加以前苏联的建筑样式,整体空间宽大,这间主席的卧室面积将近100平方米。不知是否因为太空旷的原因,毛泽东不太喜欢在这里过夜,通常他只在这里办公,晚上回到美庐睡觉。据当时的服务员回忆,毛泽东只在芦林一号住过一个晚上。
1970年的毛泽东已经年逾77岁,这一年的8月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了庐山。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央要召开的九届二次会议是在一种空前紧张的氛围中进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庐山会议旧址的展览就重现了当时的场景。
由于紧张的国内形势,和“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出于安全考虑,毛泽东没有住进美庐或芦林一号,而是被秘密安排住在了庐山脂红路175号别墅,这座单层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卧室、会议室一应俱全。毛泽东的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直到深夜,在当时的氛围中,这张桌子上所批阅的每一份文件都影响着全国的政局。
1970年的9月9日在踏出这道门之后,毛泽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庐山,而那时的中国则还在一片阶级斗争的热潮中不能自拔。庐山也被脱去了疗养胜地的外衣,很多名胜古迹则被划入了“四旧”的行列,风雪中的庐山经历着时代的考验。虽然在这一时期南山公路的修建是庐山的一个亮点,但是,它存在的真正作用,直到十年后,才爆发出来。
《庐山恋》创造了奇迹
1979年的一天,两个男人带着相机来到了庐山,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游览风景或是避暑度假,他们是在为一部电影选景,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这部将要拍摄的电影将会改变一个时代,并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两个人就是电影《庐山恋》的编剧毕必成和导演黄祖模。
当《庐山恋》摄制组的大队人马开进庐山,在山间的各个景点正式拍摄的时候,他们的周围永远都围着许多牯岭镇的居民。
“东谷电影院”,它曾经是《庐山恋》摄制组的样片放映室,当时也常常挤满了牯岭的百姓,他们一是要看看自己的家乡在大银幕上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片中那个大胆的亲吻镜头更是惊鸿一现,后来它被人们誉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吻”。
在《庐山恋》全国公映的时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寓意,无论电影或是小说,都不多见。青春爱情、政治宿怨、绮丽风光、时尚服装,如此等等,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这部电影之中,它在突然之间,将无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激发了出来。电影放映以后,人们都在谈论着《庐山恋》的一切,尤其是那彩色一次成像相机、女主角的牛仔裤、时尚的太阳镜,在那个时代都是引潮流之先河!无数的女孩子拿着片中女主角的照片去缝纫店要求做相同的衣服。这场电影,也令两个出道未久的男女主演郭凯敏和张瑜成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明星,而庐山也在此时成了人们心中的梦境和天堂。
《庐山恋》为庐山创造了奇迹,也带来了财富。庐山人把原有的“东谷电影院”改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并每天只循环播放这一部电影,从那时算起至今已将近30年,它被写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同时,这个凡来庐山旅游之人必到的景点,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庐山巨大的变化。
新的观念与新的意识激活了中国的经济也让庐山再次焕发了青春。(请看下期第十集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