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庐山千古一清风系列之狂言山水间
1928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老板王云五邀请胡适游览庐山,虽然说胡适在西方留学多年,但是毕竟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山水秀色对于他仍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胡适首次游庐山,虽然占据他脑海的,主要是文化批判,但他对于在庐山活动的历代文化大家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在《庐山游记》中,他不去遵循古人文章的旧格,也不深藏典据,只是随意随兴的记着他对于庐山的感触、读来浅显易懂,这在千百年的游记中是首辟蹊径的。
三天的庐山之行,胡适感到十分满意,“在山仅三日,成就万言书”,庐山令他才思泉涌,滔滔不绝。胡适把思考许久的结论写在了笔记中,即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也以包括宗教、理学、东西文化的宏大气韵,奠定了庐山在中国宗教史、教育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