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4月14日 作者:仰望千里马 来源:转载网络博客 点击数:
庐山石刻与庐山文化
来庐山好几天了,每天都像一个日进千金的富翁。游三叠泉,登含鄱岭,徘徊美庐别墅,依恋白鹿书院,重温郭凯敏和张瑜演绎的经典爱情,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
今天是2007年11月25日。我住在雅致的蓝天宾馆,一栋很古典的别墅。冬日的阳光伸进来,高高的树影网住窗口,零散的影叶铺在我的被子上。我感到光与影的迷茫,几乎可以听到文字就在怀抱中呤唱。我躺在床上,读贺伟的《会讲故事的庐山石刻》。这是我来庐山之前在深圳书城购买的一本关于庐山的书。它诠释着庐山的历史演变,记载着庐山的兴衰更替,铭刻着庐山的荣辱得失。
“文以载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文字记载的传统。由于石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和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庐山石刻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已有2000多年。秦朝的《一统志》中载:庐山紫霄峰石室内有先秦石刻百余字。但由于庐山地区历史上屡历兵戈,加上几千年的风雨浊蚀、岩石风化,庐山目前所发现的石刻年代最早的只是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李北海(李邕)残碑,现存近千幅作品。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是庐山历史文化遗迹中极具魅力的奇葩。
庐山石刻,明、清和民国时期居多。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刻石(摩崖和碣。“摩崖”指在山崖的平整处或略为加工成一块较为平整的岩面施刻,“碣”指在独立的大石块上施刻)、刻碑、牌坊塔铭及建筑附属刻铭等。
因为很集中,形成了“石刻群”。山麓的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秀峰,山上的仙人洞、五老峰、大天池、黄龙寺、九十九盘古道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都是游人聚集之处,因此石刻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及至民国时期,庐山成为民国政府的“夏都”,牯岭中心区的石刻也随之剧增,又出现了女儿城、松树路、白司马花径等石刻群。
庐山石刻整体水平很高。1959年,江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家到庐山进行石刻普查,同年江西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庐山仙人洞石刻群、九十九盘古道石刻群、黄龙寺石刻群、大天池石刻群名列其中。1986年,庐山又有松树路石刻群等八处石刻群被列入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庐山石刻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400余处。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庐山石刻内容十分广泛,有的赞美大好江山,有的抒发人生感慨,有的反映时代呼声。题刻者既有帝王将相,又有文人高士。他们往往将对人生的感悟和慨叹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凝聚于片言只语或诗文中,使得这些题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百味,给后人以感染、启迪和深思。很多石刻本身就包含着不凡的经历和故事,又在以后的年月中引出很多新的故事和轶闻。唐朝大书法家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的石碑能保存至今颇为不易,都具有传奇般的经历;朱熹寓意深远题“枕流”,不想却帮助刘少奇躲过了一大劫难;“紫霞真人”“编蒲为书”,留下千古佳作,作者的真面目却至今还是悬案;朱元璋立御碑,宣扬神人相助,用心实在良苦;王阳明题诗、刻碑,委婉地透露出心中极大的冤屈和愤懑;康有为满腹辛酸题诗东林寺,叹不尽落花流水春去也;蒋介石诀别“夏都”题“美庐”,无限留恋、感伤尽在不言中;吴迈、马占山、冯玉祥壮志难酬,万千感慨都付题刻中;“纵览云飞”占尽形胜地利,又凭伟人一首诗而誉满中华;“花径”石刻造就了一个著名景点,使白居易永生匡庐山水间,而“青莲谷”石刻至今相伴冷月清风,无缘为李白增辉……
《会讲故事的庐山石刻》从众多的石刻中精心挑选出部分史学、文学、书法艺术都较高,且便于为游客所观赏的名人石刻加以介绍,试图披露题刻者当时的心境、用意和有关故事以及后来围绕这些石刻发生的故事轶闻,将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糅合在一起,是一本难得的史料书籍。
《会讲故事的庐山石刻》所记载的庐山的文化,不仅仅在石刻本身,还向人们展示出它的影视、宗教、别墅、山水等各种文化内涵。
作为“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使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一下子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她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的1260万张选票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而今,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庐山的宗教则是“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还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近年来,宗教文化胜地游在庐山正蓬勃涌现。每年来山做宗教专项旅游的宗教界人士也日益增多。
庐山别墅园林,则采用欧洲、美洲等民间建筑风格建成。依山就势,在幽谷之侧,溪涧之畔,峭岩之旁,营造一幢幢别墅,给人以情的凝注,美的喷发。东谷,俨然是个别墅博览会,至今仍保留着美、英、法、德、俄、芬兰、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二十多个国家风格不同的别墅。民国时期,有相当多的文武官员在庐山也建有式样各异的别墅,其中当属蒋介石夫妇的“美庐”别墅最具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至今依然风采如初。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庐山别墅呈现一种特有的文化印痕。既有英国券廊式建筑符号,巴洛式建筑模拟品,又有折衷主义建筑产物、哥特式的建筑遗风。用浪漫主义的再现手法,还能辩识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情趣。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总之,来庐山的全部收获,全凭着旅行包中这一本《会讲故事的庐山石刻》。它把我带进了庐山悠久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悠久的人和事……
记得朱光潜老先生感叹人生美景,劝大家说:“慢慢走,欣赏啊!”我真想在后面加一句,请边走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