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庐山之家网 首页 > 庐山传说 > 庐山传说 > 正文
搜索

《杏林》

时间:2009年9月23日 作者:庐山之家网 来源:《庐山的传说》 点击数:
     人们对医术高明的医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之类的话加以颂扬。在庐山至今也还有杏林的多处遗址。
 
     说起杏林的由来,还有个典故哩。
 
     传说,三国的时侯,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叫董奉,福建人氏,隐居在庐山。他利用庐山得天独厚的条件,常常攀岭越崖,采集草药,铸炼药丹。他医术高超,有起死回生之术,在当时具有相当名望。
 
     有一次,有个少年得了癞病,用了各种办法都冶不好,性命都很危险。他父亲急得没办法,就用马驮着他到董奉那几求医。他父亲一见董奉,就哭着哀求说:
 
     “先生,我就这一个儿子呀!你无论如何要救救他啊!”
 
     董奉一看,忙安慰说:
 
     “你不要着急,不碍事的,我自有办法。”
 
     董奉把少年扶进一间房子里,叫他父亲暂时回避一下。他用一块很长的布,把少年的头和身体裹了五层,叫他不要乱动,也不用害怕。不一会,那少年就感到有个东西,象牛舌头似的,在他的头上、身上舔啊,舔啊,痛得那少年就象万箭钻心,差点昏了过去,许久,董奉才把裹着的布解开,只见那少年全身红通通的,没一块皮肤。他父亲简直吓呆了。董奉却胸有成竹地说:
 
     “千万别让他吹风,不久一定会好的”
 
     董奉用药水在少年身上洗了洗,止住了痛,又给他吃了点药,精心护理。果然,过了二十天,那少年身上就长出了新皮,象凝脂一样,熠增发光,身上的癞全部洽好了。
 
     又有一次,交州刺吏杜燮突然得了怠病,昏迷不醒,脸如白纸,牙关紧咬,人事不知,慌得府中大小人等,急忙去请名医高手来诊治。哪知当地的一些郎中,一看杜燮都没气了,一个个摇着头,叹着气,无可奈何地走了。这一来,府中官员和杜家老小,也都以为李燮定死无疑了。她们一边忙着操办后事,一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派人去庐山,请董奉来治病。
 
     待董奉急如星火地来到交州时,听说杜燮都已经死去三日了,心里一僚,快步跑进府门,来到杜燮的床前,给刺史号了脉,又详细察看了病情,知是饮食中毒。他摸了摸病人的腿根,感到还有一丝丝徽温。尚有一线生机。董奉打开宝葫芦,把庐山草药提炼的三粒急救药丸化开,灌入病人口中。又把病人的头扶起来,左一摇,右一晃,折腾了一阵。不一会,只见病人手脚动了一下,慢侵地双眼微微睁开,牙关放松,脸上惭惭恢复了红润,过了半天,杜燮能坐起来,又过了四天,竟能够说话、走路了。杜燮真的起死回生了。
 
     经过儿天调养,杜燮病体痊愈,行动自如。他非常感激董奉的救命之恩,要封他官职。董奉婉言谢绝说:
 
     “我是山野土郎中,只图造福于人,不图高官。“
 
     杜燮又要赐给他高楼房舍,让他坐享清福。董奉也拜辞不受,说:
 
     “山野茅庐,我已经满足了。我只求病人康健,绝不贪财谋利。“
 
     杜燮免董奉执意不受了心里很过意不去,说:
 
     “救命大患,无以为报,我内心不安哪!董奉平生最爱杏,他见杜刺史一片真诚,不忍谢绝,想了想,便说:
 
     “如果刺史执意要谢,那就请你多种几棵杏树吧”
 
     董奉回到庐山以后,更加名声大振,上山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他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精心洽疗。有时,还到庐山脚下,甚至远到赣南一带,四处行医,为民解除病痛。百姓们都称他是“董神医”。
 
     董奉治病,不贪钱财,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凡重病者被治好的,种杏树五棵;轻病治好的,种杏树一棵。分文不受。
 
     被董奉治好的病入很多,种的杏树也就越来越多。几年之后,董奉住宅周围,便种满了杏树,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杏林。每当杏子成熟季节,董奉就在杏林中搭一草房,把杏子储存起来,并贴一告示:凡要买杏子的人,按价以谷换取,自买自换,无人看管。据说,有一次有个贪小便宜的人,用少量的谷子多换了杏,山上的神虎就吼叫起来追赶,吓得那个人赶紧把谷子补足了才了事。从此,谁也不敢来“以少换多”了。
 
     董奉把用杏子换来的大量金黄谷子,全都散发给了庐山无衣无食的贫民。人们敬仰董奉,在庐山的杏林遗址修建了一座。董奉馆,又叫“杏林坛”就连庐山垄谷帘泉流下的泉水,因为经过杏林,也散发着香味,被入们拳为”香泉“。
 
     据说,董奉活到三百岁,仍脸色红润,还象三十多岁的人一样康健。历代诗入,写了许多诗篇歌颂董奉。古代诗人方文,就有“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的佳句,表达了对董奉的敬仰之情。
责任编辑:庐山之家网 【 】【打 印】【关 闭】【发表评论

  相关关键词
$N_ad$ 本文关键词:《杏林》 庐山传说
  相关新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