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陶侃
东晋的时候,诗人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在广州任刺史。一日,几个渔民来察告,说他们在海上捕鱼时,每当夕阳晚照,在茫茫暮色、海面上常常发出一种炫人眼目的光亮,怀疑海中有什么奇珍异宝。
陶侃一听,感到很奇怪,急忙派人到出现异光的海面寻找。他们乘船来到一个去处,只见海面上发出五色圆光,光芒四射,金光耀人,知有宝物,便下水打捞。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捞起一个金菩萨。当即察告陶刺史。
图片:文殊菩萨
陶侃一看那光彩照人的金菩萨,知非凡物,仔细看时,见菩萨身上刻着许多小字,落款是:“天竺阿育王所铸文殊舍利像“陶侃才知这是文殊菩萨的金像,真是至宝啊!
相传在远古时侯,文殊菩萨从山西的五台山来到庐山的天池寺修行,那儿有座半月形的朝天拜日台,称为“文殊台”后来,文殊又出游外国。当他路过尼泊尔的时候,见这里田土干裂,草木不长,百姓们缺水难熬,苦不堪言,便动了侧隐之心,他抽出宝剑,凌空一划“哗啦”一声,劈开了一座山峰,把禁锢在山里的洪水放出来,使这儿成了一片肥沃的河谷。于是,水也清,山也绿了,树也长了、花也开了,百姓们男耕女织,修房盖庙,建造了美丽的加德满都,人们感激文殊普渡众生,为民造福,便塑了他的金像来纪念他。据说这座金像,后来由于战乱,遗失多时,想不到在这儿发现,陶侃怎能不高兴呢?
图片:文殊台
陶侃得了金像,派专人送到湖北武昌的寒溪寺供奉了,寒溪寺里,从此香客不断,终年香烟镣绕,好不热闹,在寒溪寺西侧,有一股清泉,象一条白色的锦缎,从岩石中飞窜而下,银光闪耀,味带甘甜,据说是龙文殊金像所照,因而称为菩萨泉。
过不多久,陶侃从广州调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他便派人到寒溪寺,去把文殊菩萨的金像迁来。哪知金像却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几个人用尽吃奶的力气,也别想移动分毫。没奈何,他们只好调集了三十部牛车,拖的拖,拉的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弄到江边。这时,江边早己准备好一艘方头平底大木船。一伙人吆吆喝喝,把文殊金像搬上船去。说也奇怪,偌大一艘大木船,金像一搬上去,就摇摇晃晃,差点儿压翻了。人们想尽办法,也汉法把、金像运走,只好又运回寒溪寺去。
这件事传到了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那儿慧远法师非常高兴,就亲自来到武昌寒溪寺,迎接文殊金像归山。
说也奇怪,慧远法师迎接金像,却是一切顺刊,他们毫不费劲地就把金像运上了木船,船开了,风就起,一路顺风顺水,毫无障碍。
文殊金像运到庐山以后,慧远法师专门派了两个和尚,日夜守侯,接受四方香烟。
不料,到了唐朝会昌年间,武宗李炎却下了一道圣旨,要毁掉天下一切寺庙。当时,正值群雄纷起,烽火连天,兵荒马乱之际,东林寺守护金像的和尚,不忍心毁掉金像,他们仔细商量了一阵,趁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文殊菩萨金像藏进了锦绣谷的深涧中。
图片:文殊台
从此,人们再也找不到金像了。唯有锦绣谷中,常常出现一种异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势如群星洒落,灿若天灯高悬。传说,这是文殊菩萨化现之光。人们也称为“佛灯”,当作是一种吉祥之兆。
明代王阳明有一首《文殊台夜观佛灯》诗就是写它的:
老夫高卧文殊台, 拄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乎野, 山僧尽道佛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