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之家网 > 庐山视频 > 《走遍中国》庐山往事
《庐山恋曲》走遍中国之庐山往事 庐山视频首页 收藏本页

时间:2009年9月21日 作者:庐山之家网 来源:中央电视台 点击数:

《走遍中国》之庐山往事《庐山恋曲》

 

今天,来到庐山旅游的游客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不看电影《庐山恋》,枉来庐山游一遍。好奇的游客听了这话,多半真的会走进位于庐山牯岭镇的庐山恋电影院。而到了这里,人们往往又会发出一声惊叹:世界上居然会有这样一家电影院,终年只放映同一部影片!拿在手里的电影票上面印有编号,它被作为吉尼斯记录的统计工具,证明又有一个观众观看了《庐山恋》这部电影。  

    镜头前的这位工作人员名叫钱一粟,在电影院所有的职工中,他年纪最轻、参加工作时间最短、也是唯一没有成家的一个,但同时,他也是庐山恋电影院的负责人,对影院的生存发展考虑最多的一个。  

    采访:影院经理

    其实我到影院的时候,应该说是电影比较惨淡的时候,很落寞,那时候我印象就是影院主要的收入应该是靠门店,所有的影院基本上都是在繁华地段,那是老前辈留下来的,最后全部都是靠出租门店生存的,非常艰难,我们影院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因为《庐山恋》,可以说《庐山恋》给庐山这家影院带来了生机,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衣食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它,这个影院肯定就垮掉了。

    他是一个老放映员了,他1981年参加工作,当时15岁,自己独立上机放的第一个片子就是《庐山恋》。  

    二十多年来,影院的观众换了一茬又一茬,庐山上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但不管是先看电影再看风景,还是先看风景再看电影,两者似乎都缺一不可,因为电影《庐山恋》就是庐山的一个声画兼备的导游图。创作者将国共两党在庐山的风云际会幻化成云开雾散后的明媚风光,描写周筠和耿桦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并顺着这根爱情故事的线索,介绍了庐山的秀丽风景以及蕴藏其中的悠久文化。  

    这部影片早在它的创作之初就有了明确的主题定位:风景抒情故事片。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绝对是电影界的一个新品种。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在当时首开先河的创作为什么会落户庐山呢?  

    也许,首先应该归功于这部电影的编剧——身为九江人的毕必成。1979年夏天,他受邀到上海修改一个剧本,借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招待所里,利用空闲的时间,写出了《庐山恋》的初稿。身为一个刚刚出道的年轻编剧,怎样把作品推荐给电影厂?毕必成感到无路可走。但是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老导演黄祖模,对方接过了他递上的剧本。仅仅三天后,黄祖模导演带着上影厂的厂长和副厂长登门了,徐桑楚厂长当场拍板开始拍摄《庐山恋》。一个年轻编剧的初出茅庐之作,创造了上影厂投拍决策的历史记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大地还处在“冰冻消融”的阶段,较为活跃的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股隐隐涌动的思潮。以北岛为首的朦胧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宗福先编剧的话剧《于无声处》,李谷一演唱的《乡恋》等等作品,无不表达了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呼唤。而在电影界,直到《庐山恋》拍摄完成的时候,爱情题材依然是一个无人敢触及的禁区,尤其与政治相交叠的爱情,更是“禁中之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庐山恋》的创作,就不得不佩服影片主创人员在艺术探索上的勇气了。

    如今,影片编剧毕必成已经过世,导演黄祖模进入耄耋之年不便打扰,我们能够找到的关键人物就是这部影片男女主角的扮演者了。

    在导演黄祖模所作的导演阐述中,特别说明了如何处理景色与故事、景色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必须要情景交融,以景衬情,以情动人,而不是以景盖人,不能搞成单纯的旅游风景片,或者拍成导游加故事。事实上,正是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故事成就了这部影片。以至于今天,庐山在人们心里,不仅是一座文化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也是一座象征爱情的山。因为《庐山恋》有幸成为了文革后国内第一部爱情片,片中一个大胆的亲吻镜头在当时更是石破天惊,被人们誉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吻。法新社甚至发表报道说,《庐山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的新起点。  

    采访:放映员

    答:观众就哄,喝彩嘛,比较感到新奇。

    问:看过以后,咱们九江,庐山的青年男女们,搞对象的是不大胆一点?

    答:稍微大胆一点点,现在就更大胆了。

    当年,影片在庐山拍摄的时候,摄制组走到哪里,围观的群众就跟到哪里。张瑜还就这个事情问过当地人:你们不用去工作吗?怎么这么有时间。她没有想到正是身着时髦服装进行表演的自己吸引了群众。尤其是剧组要拍摄一场吻戏的时候,连媒体记者们都闻风而动了。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来到了庐山进行拍摄,当时在庐山管理局工作的王炳如成为了他们的向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陪伴这群身着绿色军大衣的电影工作者出入庐山的各个景点,亲身体会了电影拍摄中的乐趣和辛苦。 

    二十多年过去了,影片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但是在庐山恋电影院里,在荧幕上,他们依然年轻。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感染着今天的观众,而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影院的放映员们。

    采访:放映员

    我去年在北京那做《流金岁月》,跟张瑜坐在一块,我说张大姐,我叫张姐,我说我是从小陪你,陪了少年陪青年,陪了青年陪中年,我说老年还陪你,我肯定在这个地方干一辈子,15岁是少年,青年在这,现在中年,40岁了,到60岁退休了还要陪她,当时她笑了。  

    庐山恋电影院的在职和退休职工加起来有三十多位。在他们当中,有两位放映员在工作岗位上相识并恋爱结婚,相守到今。  

    采访:吴慧

    我81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以后我就开始放映了,他比我晚来一些,他就跟我学放映,两个人单独在一个放映室里相处时间长了,就比较默契,就差点破这个窗户纸了,我就跟他讲,你到我家去就扮演一下我的女婿,就跟我父母说我已经和你恋爱了,就不用给我介绍对象了,就这么着,他去了以后,后来就成了真的了。  

    在庐山恋问世二十周年的纪念会上,当年的主创人员回到庐山,他们听到这对放映员夫妇的故事后,张瑜动情地说,你们才是庐山恋真正的主角。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牯岭小镇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个有着1167米海拔高度的山顶小镇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名字牯岭是从英文COOLING翻译而来,意思是凉爽,说明这里是绝好的避暑胜地。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未经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在这里修路建屋,大兴土木。不久,一座名为基督教协和礼拜堂的建筑拔地而起。据李德立在《牯岭开辟记》的记述,工程造价约4000银元。20世纪30年代,这里曾经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做礼拜的场所。到了1960年,庐山对该教堂进行局部改造,建成了电影院,也就是今天庐山恋电影院的前身——东谷电影院。1998年,因为专门放映《庐山恋》这部影片才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如果说到它与影片的最早结缘,那是影片拍摄期间,它为摄制组放样片提供了场所。  

    放样片是不带声音的,一个镜头反复要看七八遍,就是这样的情形,每次都有100多庐山人赶来捧场。而在整部影片制作完成后,根据惯例,要在拍摄地放映两场表示答谢,但是这个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庐山群众的渴望,后来加演两场,还是不够。这件事上,担任拍摄向导的王炳如尤其犯了难。  

    采访:王炳如

    我就碰到一个问题,这问题就是,他们以为我肯定会有票,因为你是《庐山恋》剧组的人,一直跟他在一起,而你来求我们的事情也最多,这个时候你应该给我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就实在是无法满足他们,我只有躲了,后来人家说你躲,不在办公室,你总要回来睡觉吧,后来都堵在我住的住处的门外,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一个晚上我都不敢回去睡觉,到第二天清早,我想这回大家总该回去了,回到我的门口,我依然看到有一些人在等我要拿票,那时候我说实在是非常抱歉,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庐山恋》一问世,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全国观众趋之若骛。因为影片在庐山拍摄,所以庐山本地的放映更是火爆异常。对此,庐山恋电影院的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  

    采访:经理

    小时候经常我爸爸牵着我到影院来,他工作,他特别忙,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一般有的时候在票房里边,票房口这么大,六七只手进去买票,我看我父亲干什么呢,他进去把别人手拽住,别人手上有钱,把钱拿下来,两张票放在这人手上,因为手太多了,万一弄错了,给了别人就不行了。 

    正像黄祖模导演期待的那样,这一部首开先河的风光抒情故事片,借助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借助美好的爱情故事,抒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主题思想,又赶上群众对多元文化强烈需求的历史时机,影片《庐山恋》博得了满堂彩。仅仅经过细小修改就被文化部选定为外宣影片。1981年影片荣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张瑜更是以创记录的高票数赢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而更能够说明问题的是,随着影片的播放,庐山的名气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以至于就连庐山恋电影院都需要彻夜开放,因为游客们实在是找不到睡觉的地方了。  

    如果说奖杯和统计数字是证明影片影响力的硬指标,那么还有一些软指标也能说明问题。影片中,张瑜饰演的周筠是一个美籍华人,在剧中更换了40多套服装,强烈触动了爱赶时髦的九江人。有的姑娘特地请裁缝去看电影,指定影片中的某套服装,要裁缝学着做。而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撩拨了年轻人的心房。  

    因为影片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庐山本地的特殊意义,所以出现了这样一家只放映一部影片的电影院。截止到1997年8月1日,《庐山恋》在此放映整18年,用坏10个拷贝,放映6300场,观众达到126万人次,以“放映单一影片最多的电影院”创造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此后,庐山恋电影院推出了一句别致的宣传词:这是—部中国唯一、世界少有、让你成为—项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者的影片。而直到今天,这个记录依然在刷新,并且将一直继续下去。 

    一个电影放映员,年复一年的放映同一步影片,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一部电影作品,经历时代的巨变,为什么依然创造着奇迹?欢迎继续收看《走遍中国》庐山系列之《庐山恋曲》。  

    伴随吉尼斯记录的诞生,其实还有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比如眼前这位画电影海报的美工师王一凡,他应该是世界上画同一个影片海报次数最多的人了。《庐山恋》常驻庐山后,为方便起见,就在庐山恋电影院外墙上砌了一块10平方米的水泥墙,用油画颜料画《庐山恋》巨型海报,一画就是将近二十年。所以他一闭眼,张瑜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脑海里了。  

    比起画海报的的美工,放映员的工作也许更是和影片零距离。做一辈子放映员,却翻来覆去只放一部影片,这种工作在人们看来可能是极其单调乏味的,那么,这些身在其中的放映员到底怎么想呢?  

    采访:王立民

    就是你闭上眼睛,可以整部一部电影在脑子里过过去了,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景色,基本上就是印在脑子里了,它里面如果说的话,念台词念了上句,下字我们绝对是可以一字不差的。 

    当年,王立民的丈夫经常来接她下晚班,于是也就跟着看了无数遍的《庐山恋》,以至于不懂英文的他连里面的英语对话都能说出口了,更不要说中文台词。  

    在庐山“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中,在鲜明、严峻、敏感的政治纠葛铺垫下,《庐山恋》上演了一段曲折、新奇、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投射中,庐山的自然山水更加灵动,有神;在庐山山水的辉映下,主人公的情感更加自然、真挚和温馨,情景的完美交融促成了影片和庐山宣传工作的共赢。继而,国内其他著名风景区,特别是山岳形风景区纷纷效仿,在充分展示山岳形胜之中,铺就传奇的人物故事,形成了“风景故事片”的固定风格。而在此行列中,影响最大、最成功的作品依然是问世最早的《庐山恋》。  

    一座名山成就一部经典的影片,一部电影支撑起一家特殊的电影院,一座电影院又成为这座名山清晰的传声筒和生动的广角镜头,这样三个形态不同的文化符号,在时间的长河里相互依存,和谐并举,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聚会,批准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世界文化景观”不同于“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庐山作出的评定中说到:“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迄今为止,庐山依然是中国唯一跻身该名录的文化胜地。  

    当东晋高僧慧远创建庐山东林寺的时候;当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当顾恺之画下《庐山图》的时候;当李白惊诧“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时候;当苏轼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当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日后的庐山还会创造更多的传奇。而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浑厚的所在,以其外在美景和特殊内涵酝酿出中国第一部风景故事片,并且影响波及至今,说起来,也是不难理解的了。  

    庐山,在文化中胜出,并继续在文化中前行。(编导:杜建滨 郑晓寒 摄像:李文庆 2007年4月27日播出)

责编:郭翠潇


责任编辑:庐山之家网 【 】【打 印】【关 闭

 相关视频